解决方案
终端安全

首页 > 终端安全

终端安全管理杀毒解决方案

终端安全管理杀毒解决方案

 

方案背景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网络安全已上升至国家主权范畴,并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继出台,为网络空间的安全防护提出体系化的要求

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新业务场景持续涌现,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不断升级,比如无文件攻击、0day 漏洞攻击利用、病毒加壳逃逸,以及衍生出的勒索和挖矿及服务的产业链,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害和威胁。面对新业务场景的应用,如云桌面、国产化终端等,传统终端管理软件无法有效覆盖,暴露管理短板。面对安全威胁的升级,传统安全检测手段针对特定目标的定向攻击无法提前取得样本,比如 0day 漏洞利用、定制化隐藏工具;针对加壳逃逸技术的威胁特征难以发现等,暴露安全管理短板。

无论从国家政策要求方面,还是自身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对各单位现有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建立完善的安全防御体系变得刻不容缓。

 

面临的威胁

混淆样本数量暴增

2007 年可谓是混淆技术的分水岭, 以 Trojan/C2Lop (业内通常称其外层混淆器为Swizzor) 为代 表的各种自定义壳和混淆样本大量涌现。以高级语言作为外层包裹器(Wrapper)的样本更是不胜枚举, 传统安全软件的脱壳、解码技术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脚本虚拟机、通用脱壳(Generic  Unpacking)等技术开始应运而生并备受关注;

恶意软件快速迭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的概念被应用于安全软件,安全软件对恶意软件问题 的响应速度大大提高。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造就了 “云”,黑色、灰色软件利益链条也得到快速 完善。在这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中,每个角色都发挥着各自的 “技术优势”,黑站挂马、恶意软件制造、 恶意代码混淆、流量联盟分工合作。恶意软件背靠着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快速迭代,对安全软件带来巨大的挑战;

攻击手段的多元化也是近些年来安全软件面临的挑战之一。信任利用(即通常说的白加黑)、高持续 性威胁(APT)、分级渗透等,攻击的手段也颇具隐蔽性。传统的基于进程信任的单步、多步防御系统均成 为此类威胁的 “打击目标”。从火绒这几年实践的经验来看,基于行为分析的多步防御体系对于此类威胁 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

 

边界设备无法有效保护终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安全运营模式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面临全方位的转型和变革,基于边界、流量或规则的传统检测方式已经无法检测新型或未知威胁,针对企业安全防范理论和技术将 发生彻底的转变。

边界防御的局限性,网络层发出的攻击,边界设备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一旦突破了边界防御,将无法了解这个攻击事件做了哪些行为、关联了哪些进程。

边界拦截率低,现在的变形攻击很多,有很多攻击会绕过边界安全,而且一个数据流是会被成每股小的数据流过去,基于数据流的这种分析方式,不能够深度的了解数据流中包含的恶意行为。

边界治标不治本,遇到网络攻击时可以将该 IP 拉黑,阻止该 IP。但是若干个 IP 又发起了攻击该如何处理? 边界只做了临时处理,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终端体系庞大,行为难以管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企业中常见设备,在面对计算机出现大量的病毒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系统攻击事件、漏洞事件时。企业无法及时掌握有效信息,会大概率产生众多不可控的威胁 ,无法及时掌握终端的安全状况及变化往往是企业难题。

恶意数据根据不同的协议、端口都可入侵到内网之中,网络协议没有规范的规则、高危端口没有严格的策略, 会让恶意数据轻而易举的进入到内网之中。

员工访问无关网站, 比如游戏、股票、微博、视频、娱乐新闻等, 网站中都可能携带恶意程序对内网构成威胁。

私自在不同场合使用U 盘、移动硬盘等外设造成病毒传播、数据泄露,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终端不规范的行为是引申威胁的主要来源之一,协议端口的规范性、员工的上网行为 、安装不符合企业规范的软件、使用可能会对企业具有威胁的程序移动外设的非法使用等都属于终端面临的威胁。

 

终端安全检测频率低

企业在正常运转的业务系统时,空闲时间较短,导致无法定期对全网终端进行安全检测,病毒的传播瞬息万变,无法及时的了解全网安全状况,可能会导致安全形势发生变化,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将会影响正常业务,严重的事态可能还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巨大损失。

 

复杂多样的威胁

病毒事件

网络事件

系统弊端

•钓鱼、欺诈、木马邮件    

•受到僵尸网络攻击成为肉鸡

•暴破攻击植入勒索病毒    

•病毒在内网横向传播

•无法完全避免后门及信息泄露

•…………

•黑客对Web服务漏洞进行渗透攻

•绕过防火墙访问互联网

•访问恶意网址

•员工篡改网络地址

•黑客通过未知漏洞发起攻击

•…………

• 终端不能及时修复系统漏洞

• 定期安全监测频率低

• 系统关键未知文件被篡改       

• 私自安装软件、开启威胁服务

• 移动外设随意使用

•…………